

近期,不少地区的居民发现自7月以来电费账单飙升,家庭月度电费甚至突破千元大关。有人疑惑:“6月空调使用量与7月相当,为何电费却翻倍增长?难道是电表出现了故障?”
针对这一疑问,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一旦用户反映电表异常,电力公司将立即对住户的实际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并核对后台数据是否匹配、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同时对电表功能进行测试。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夏季以来,全国用电负荷已四次刷新历史纪录,国家电网的用电负荷更是五次创下新高。8月4日至6日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的用电负荷连续三天达到历史峰值,最大负荷高达12.33亿千瓦时。相较于去年11.80亿千瓦时的最高点增长了5300万千瓦时。
那么夏季电费激增仅仅是因为空调使用量增加吗?为何在用电量与上月相近的情况下电费却有所上升?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图/图虫创意
阶梯电价:用电越多,电价越高
探索中国电力消费新模式,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透露,众多省市已迈入居民阶梯电价时代,包括四川、湖北、重庆、江苏等。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阐释了这一机制:旨在鼓励居民合理节约用电,电价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阶梯式上升。这种定价策略不仅涵盖年度阶梯,也包括月度阶梯,一旦用电量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电价便逐级攀升。
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进一步指出,月度阶梯定价可能导致夏季电费激增,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电费可能迅速触及最高阶梯,而在其他月份则相对经济。
采用年度阶梯电价制度,你会发现电费随着年底的临近而逐渐攀升,尤其在年末几个月可能触及最高电价阶梯。无论是按年还是按月计费,阶梯定价的核心在于用电量越大,电价越高;反之,若用电量较少,则各种计费方式差异不大。
林伯强指出,各省的用电定价标准依据当地的资源状况而定,与当地的电力负荷和资源禀赋紧密相关。以湖南省为例,推广按月计费的阶梯定价旨在夏季和冬季电力紧张或水资源短缺时期,鼓励居民减少用电。
袁家海提到,我国长期维持居民电价低于工商业电价的政策,这意味着工商业用户实际上在补贴居民和农业用电成本。因此,在没有有效的电价机制下,“无节制用电”将导致资源浪费。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旨在确保基本生活用电需求得到满足,而对于超出基本保障水平的舒适型或奢侈型用电,则应回归到成本加成的电价模式。
为何不同地区采用年度或月度阶梯电价?专家袁家海解释,这与一些省份的季节性电力需求高峰密切相关。
例如,自2019年以来,我国两湖一江地区的冬季用电负荷已接近夏季水平,导致季节性电力平衡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季节性尖峰电价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居民合理用电。由于空调和采暖在许多地区的夏冬季用电负荷中占比高达30%-50%,通过价格信号增强用户侧需求响应已成为电力系统应对负荷高峰的关键策略。
分时电价:不同时间,不同电价
探索电力计费新策略:分时电价与峰谷定价
袁家海揭示了一种灵活的电力计费方式——峰谷分时定价。这种计费模式依据电网负荷变化,将一天划分为不同时段,并为每个时段设定不同的电价。简而言之,用户在特定时段的用电量将按照该时段的电价计费,从而在同一地区和用电量下,不同用户的电费可能会有所差异。
这种定价策略旨在激励用户优化用电时间,提升电力资源的效率。
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指出,在一些省份,居民阶梯电价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峰谷分时电价服务。以江苏省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国网APP或亲临营业厅申请这项服务。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启用分时定价,但一旦选择,一年内不得更改。对于夜间至清晨用电量较大的用户来说,“阶梯+分时”电价更具成本效益。
例如,在福建,峰时段为8:00至22:00,谷时段为22:00至次日8:00,在峰时段每度电增加3分钱,而在谷时段则减少2毛钱。然而,只有当月低谷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13.1%以上时,选择峰谷电才更经济。因此,在做出决定前,请用户综合考虑全年用电习惯。
今年夏天,电费为什么高?
电费激增引发网友热议,误以为电价上涨。然而,中国新闻周刊从国家电网获悉,今年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居民电价并未调整。
专家林伯强指出,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居民空调使用时间延长,导致电费普遍上涨。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多地气温达历史同期最高。
预计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华东、华中等地高温日数偏多,高温热浪风险较高。
据央视财经报道,国家电网用电负荷连创新高,重庆、陕西等高温地区空调负荷大幅增加。例如,重庆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3000万千瓦,空调负荷占比超50%;西安电网用电负荷同比增长15.5%。
专家建议夏季合理设置空调温度以节能降耗,在高峰月份全天开空调将导致电费激增。
科普文章揭示夏季电费上涨三大原因:
一.是高温天气导致制冷设备使用时间长。
二.是室内外温差大增加耗电量。
三.是用电量超标导致电价上升。